据专家介绍,中国只有15%的人口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与此同时,15%的人处于疾病状态,剩下的70%处于“亚健康”状态。状态。通俗地说,这70%的人通常没有任何症状,器官、组织、功能没有缺陷,但感觉不舒服、疲倦、反应迟钝、活力下降、适应能力下降。他们常常处于焦虑、不安、无聊、无助的状态,感觉很累。
专家指出,亚健康状态有多种,几乎每种疾病都可能有类似的亚健康表现。医学界包括医学教育界要把工作重心从单纯预防和治疗疾病转向关注健康和亚健康,把70%以上的亚健康人群纳入健康队伍。
我国人群亚健康分布及现状
*1.地理分布*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显示,不同地区人群的各种亚健康状态存在显着差异。主要体现在,西北地区样本各项亚健康指标得分最高,其在亚健康总分、生理问题、负性情绪、认知问题、行为问题、自我评价、社交等方面得分最高。适应性都很重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积极情绪得分明显低于全国水平,总体亚健康状态偏向疾病末期;而中南、华东地区人群各项亚健康指标得分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多地趋向健康末端。
*2.性别分布*
从性别来看,女性的亚健康症状比男性更强,表现出更多的亚健康症状。具体来说,男性和女性在积极情绪和社会适应这两个指标上没有显着差异。与此同时,男性表现出更多的行为亚健康问题;而女性则表现出更多的身体状况、负面情绪、认知问题和消极的自我评价。
中国人群亚健康婚姻状况分布
博斯数据发布的《2013-2018年中国健康服务市场现状分析及投资前景研究报告》显示,未婚样本数为21569人,占总样本数的46.0%,初婚样本数为21569人。 20910人,占总样本量的44.6%,其中离婚样本数为21569人。样本数为688个,占样本总数的1.5%,再婚样本数为696个,占样本总数的1.5%。样本量为1.5%,丧偶样本数为264个,占总样本量的0.6%。不同婚姻状况人群的亚健康指标存在显着差异,体现在未婚人群的身心健康状况优于初婚人群。再婚者的身心健康状况好于再婚者,再婚者的身心健康状况好于离婚者,离婚者的身心健康状况好于丧偶者。离婚者和丧偶者明显体验到较少的积极情绪,例如快乐和满足。
*3.年龄分布*
从调查样本的年龄分组来看,15.5%的人年龄在18岁至25岁之间; 14.3%年龄在25岁至30岁之间; 16.6%年龄在30岁至35岁之间; 21.3%年龄在35岁至40岁之间; 11.5%的人年龄在40岁至45岁之间。 %; 45岁至65岁占7.7%。
从总体情况看,年龄与亚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呈U型曲线。 35岁至40岁的人群身心健康水平最高,各项指标都处于最佳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40岁以后生理状态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负面情绪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少。
*4.教育程度分布*
样本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占2.5%,初中占14.6%,高中占13.2%,大专占18.2%,本科占41.9%,研究生占4.2%。
统计结果显示,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亚健康指标存在显着差异。总体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身心健康状况越好。
*5.职业分布*
样本职业构成中,国家和社会管理人员占7.0%,管理人员占3.7%,私营企业主占3.5%,专业技术人员占20.5%,服务业人员占7.8%,个体工商户占7.8%。商业户占6.1%,商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占6.1%,产业工人占6.5%,农业工人占2.8%,城乡失业人员占5.5%,学生占8.0%,军人占0.9%,离退休/退休人员占1.3%,其他占8.6%。
统计结果显示,不同职业人群各项亚健康指标得分存在显着差异。军人、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国家和社会管理人员、个体工商户身心健康状况良好,大学生、城乡失业人员、农业劳动者(农民工)身心健康状况良好。工人),退休人员很穷。
*6.经济收入分配*
调查样本中,16.4%的人月收入在800元以下,33.4%的人月收入在800元至2000元之间,27.0%的人月收入2000元至4000元,7.9%的人月收入4000元至4000元。 7000元,月收入7000至3.0% 2万元。 %,≥2万元占1%。
从总体情况看,经济收入水平越高,身心健康水平越好。但行为问题所表现出的趋势却与其他指标相反。也就是说,经济收入越高的人,行为问题就越多。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wngfsj.com/html/tiyuwenda/9128.html